素有靈魂之窗美名的眼睛,往往最容易出賣一個人的年齡。

倘若周圍的眼瞼皮膚腫脹、黑眼圈明顯可見,就容易給人一種精神不濟、缺乏睡眠的印象。

然而,有些人即使睡眠充裕,看起來卻還是一幅疲憊不堪的神情。

除了日常的保養步驟,到底要如何進一步地擺脫熊貓眼和眼袋所帶來的陰影呢?

 

黑眼圈提早報到的主因

 

一般亞洲人會出現眼週老化的年齡,大約是介於3545歲之間。

但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,電腦族群日益增加,以及熬夜和吸煙等不良習慣,都是造成眼袋、淚溝和黑眼圈形成提早報到的元兇。

從生理結構分析,由於眼週皮膚組織比臉部其他部位來得脆弱,只有0.06毫米的厚度,加上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缺乏,每天持續不斷地眨眼動作,及長期曝露在幅射線及陽光底下,使它成為最容易受傷的部位。

由於眼皮每天都要眨動一萬次以上,再加上現代人習慣熬夜玩電動,使眼皮及週圍的皮膚受到莫大的壓力。

同時,眼皮內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,也會因眼皮的不斷眨動而流失,造成眼皮的鬆弛與脆弱,導致眼週容易形成皺紋。

肌膚的功能,需要由血管運送氧氣和營養來帶動,但由於眼週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,當血液流經此處的大靜脈時,接近皮膚表層下方就會出現藍黑色的眼暈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眼圈。

到底要如何分辨黑眼圈症狀和有哪些改善方法呢?

許多現代人對黑眼圈存有錯誤觀念和認知,除了一般人所熟悉的熬夜和用眼過度的因素之外,很多年輕人錯認眼袋為黑眼圈,因無法接受老化提早報到的事實。

 

Q:黑眼圈可分為哪幾種類型?如何辨識?

 

黑眼圈普遍可分為成三種類型,即色素型、淚溝型和綜合型。

在台灣,會出現色素型的比例較少,大約只佔20%;出現淚溝型的狀況則較多,大約佔70%

當你上妝也無法掩飾黑眼圈,而且出現摺痕,就是典型的淚溝型,主要是眼下的不平整所造成的陰影。

很多藝人常面對這種問題,因一般燈光都是由上往下打,只要燈光由下往上打就能避免陰影嚴重化。

而綜合型就是結合色素和淚溝的症狀,會有這種問題的人較少。

 

黑眼圈也可分為血管型黑眼圈、色素型黑眼圈、結構型黑眼圈和混合型四種。

血管型黑眼圈最為常見,主要是跟過敏性鼻炎、睡眠不足、壓力、用眼過度有關。

色素型黑眼圈和體質、遺傳因素有關,常見於深色膚質的人,也有可能次發於異位性皮膚炎,或是接觸性皮膚炎之後的色素沈澱。

結構型黑眼圈是基於皮膚老化造成摺皺、脂肪萎縮造成凹陷(即淚溝)、或是眼下脂肪脫垂造成眼袋,都會在光照時產生陰影,視覺上也會加深黑眼圈。

 

Q: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黑眼圈類型進行改善?

 

一般色素型黑眼圈,只要上妝就能達到遮蓋掩飾的效果,或者透過脈衝光獲得改善。

至於淚溝型的症狀,建議採用「電眼射頻儀」,從眼尾下方進入到眼部肌肉下方的脂肪層,用雷射消除多餘脂肪,優點是無傷口、不淤血、恢復期快,而且透過雷射的熱能,還能將眼部下方肌膚緊致、消除眼週細紋。

然而,這種治療只適合眼下肌膚飽滿卻有眼袋的年輕族群。

若有眼袋和淚溝症狀的族群,一般改善狀況就是打波尿酸,填補不平整的部分,眼下肌肉看起來就會比較飽滿。

其實,最完善的做法,建議把眼袋突出的脂肪抽取出來,透過自體脂肪的方式填補淚溝,持久度可達5年或以上。

淚溝一旦獲得改善之後,就會出現蘋果肌一樣的飽滿,甚至連法令紋也可獲得相同功效,再不必透過上妝掩飾黑眼圈。

 

血管型黑眼圈可透過染料雷射或脈衝光達到改善,但後者效果較差,避免採用化學換膚,否則有可能會導致加重黑眼圈的問題。

色素型黑眼圈可擦具有美白效果的眼霜、使用美白成份導入,或者透過脈衝光、釹雅鉻雷射、紅寶石雷射治療,只是成效都較為緩慢。

結構型黑眼圈可嘗試飛梭、換膚、採用玻尿酸填補淚溝、或是選擇眼袋抽脂的手術改善黑眼圈。

一般色素型黑眼圈,只要上妝就能達到遮蓋掩飾的效果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麥茵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